每到天寒地冻的气候,大部分开电动车的车主就开始头皮发麻,本就不充裕的续航里程又再缩水,而开暖风更会雪上加霜;但要是不开的话,自个又不是“北极熊”,每次出行身心都要饱受折磨。
当然了,细究起来,加剧车主焦虑的原因着实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最大的病根却是电池。事实上,在低温环境下出现性能衰减,已是当下电动车电池的通病。
目前,市场上的电动汽车普遍采用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锂离子或锂聚合物电池,另有少数车型用铅酸蓄电池或镍氢电池。但这些动力电池,其本质上都是通过金属与电解质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来转移电荷,从而实现充电与放电。
但由于各类电解质的活性偏就在低温下趋于稳定,而且温度越低越难发生电化学反应,进而导致电池内部的阻抗随自身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以至于充、放电的性能全都下降。于是便有电池容量在低温环境下缩水的现象。
从资料来看,电动车所用动力电池的正常工作温度多在25℃左右。而从25℃开始,温度每降1℃,铅酸蓄电池的容量将减少0.7%,镍氢电池则为0.34%。但锂电池在低温下的容量变化受较多因素的影响,不能直接套用公式来计算。
不过,另有实验数据表明,在环境温度从25℃降到0℃的过程中,当铅酸蓄电池的容量已减/少3Ah时,同步开始实验的锂电池却只损失0.5Ah。也就是说,锂电池电量受温度的影响远小于铅酸蓄电池。
那么,电动车动态续航短怎样解决呢?
显而易见,在电池性能实现突破性革新之前,当今的主流电动车要想”愉快”地度过冬天,只有两个办法:
合理用电,以及杜绝低温。
所谓”合理用电",指的是在用车时不得任性挥霍,甚至早在买车前就该为冬季用电做好准备。譬如应当选择配备低温预加热功能的车型,以便动力电池在气温偏低,乃至零度以下时,仍能如常充满电量。
冬天要善用座椅加热等耗电相对较低的取暖功能,必要时才开启暖风空调。
而在平常用车时,一些小习惯也能在缓解电量危机之余,让车内乘员免于挨冻。譬如在上车后,先启用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等耗电相对较低的取暖配置驱散身上的寒气,等身体暖和后,再关闭这些小加热器,改用暖风空调。
途中若要怠速停车数分钟以上,则关闭暖风空调,只在必要时靠座椅加热等方式驱散寒气。另外,还可以利用节能模式来维持、乃至延长电池的续航里程,方法不一而足,此处不再枚举。总之别让空调、音响等耗电大户长时间工作就行。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以铅酸蓄电池为动力电池的车型,还得注意电量不能过低:在低温环境下,如果铅酸蓄电池的电量低于50%,则有电解液冻结的危险。
至于杜绝低温,顾名思义,就是要避免电池本身的温度过低。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当然是每次都把车停在温暖的室内,但这显然难以在国内推广,寻常百姓到底还是用公共停车场的更多些。而众所周知,国内的停车场即便能遮风挡雨,也鲜见配有空调的。一到冬天,场内的气温仍会低于电池正常工作所需的温度。这时就得借助“外力“来维持电池的温度,而也能避免新能源汽车天冷充不进去电的情况。
写在最后
对仅用于市内短途通勤的电动车来说,能做到以上这两点,冬季低温对日常行驶造成的影响会降低很多。毕竟在这类用车场景中,停车的时间、地点和行车路线都相对固定。当然,电池在冬天出现性能衰减是它的“先天缺陷",再怎样补救,离温暖时节的全盛状态总有些差距,因此实际出行时,最好还是“留有余地”。另外,需要”留有余地”的还有充电时间,毕竟在冬季低温环境下充电时间也会相应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