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滴滴发起的一则公众评议话题,引发了朋友圈广泛讨论,我看了之后,真是有点想不吐不快。
议题是——滴滴顺风车:男性开顺风车需要女性亲友「担保」吗?据说这是来自很多网民的建议,当引发安全投诉时,平台会通知「女担保人」。说实话,我笑了。滴滴谨小慎微到什么程度,被外界逼到什么程度,居然把这种建议拿出来供全体网民合议。诚然,有亲友担保,会使提供服务的男性车主内心产生一种约束力,对提高作恶成本有很大的帮助。可当男性接单需「担保」,难道不是对安全近乎「病态化」的追求吗?
这不是滴滴病了,而是社会大众内心有个出行绝对安全的理想模型,它催生了这个链条上的人奋力构建不存在的乌托邦。在我印象里,滴滴顺风车在舆论的一片喊打喊杀声中停摆了很久。那么,按照很多人的思维,「毒瘤」已除,天下就太平了吗?我随便检索了几条新闻:
乘某D顺风车成了八级伤残,女子索赔70余万;某H顺风车司机偷拍乘客,上传至短视频平台;霸道顺风车司机要求线下给钱遭拒后辱骂威胁女乘客;某C顺风车女乘客疑遭性骚扰,司机称摸腿就免费。
你看,受苦受难的女同胞还有很多,地狱依然空荡荡,恶魔照旧飘荡在人间。滴滴顺风车停摆了,可不那么让人愉快的体验甚至是恶性伤害依然出现别的出行平台与工具上。
那么,稍微理性的朋友都能看出来,大概两点。首先,在顺风车被社会轮番鞭挞的背景下,依然有很多人(包括女性)选择它作为出行的首选,这个需求是切实存在的。其次,在人与人近距离接触的行业,百分百不发生意外是不可能的。根除意外,「疗效」最好的手段,是消灭网约车、出租车、地铁、公交、飞机(疯婆子事件)等所有出行服务。若果真如此,那社会就瘫痪了。你面临的选择题无非是:「绝对的安全,但牺牲方便」与「享受方便,但意识到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所谓的无常。」恶的传导,不是因介质的存在而存在,而是因为人之恶的不确定性以及难以预见性。舆论把板子打在「介质」上,确有其合理性,这个合理性在于平台没做好的部分,乘客有理由要求他们补上漏洞。但不合理性在于,平台的安全措施再好那也只是接近百分之百,而人的恶,一旦爆发,那是百分之百的伤害。
以滴滴顺风车为例,尽管人们的呼声很高,他们迟迟不恢复上线,全部的力气都在修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柳青在与媒体的沟通会上也坦言,她怕,她害怕还有没做好的地方。他们已经优化了顺风车的226项功能,柳青依然害怕,与百分百安全之间的距离,那难以到达的距离,任何平台都难以企及的距离,就是她的不能承受之重。这些改进功能中,你能想象的人脸识别、行程分享、录音保护等等,都有。基于你,一个普通乘客的常识之外,想不到的,也有。譬如轨迹偏移提醒,你往山沟里开,系统会触发提醒;女性乘客长距离出行,车主多次人脸识别,要必须开启录音,要必须实时分享路线。从专业角度讲,这些安全功能,一定比你我想的周全多了。而且这一套方案,我是没想到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个出行平台(工具)采取同样完备的措施。奇怪的是,我们也从来不要求出租车达到如此水准(尽管它的恶性案件发生比例远超网约车)。饶是如此,这种被倒逼出来的顺风车安全措施,还是不能满足一些网民的要求。譬如,有的人要求顺风车能不能女性只接女性的单。可是滴滴顺风车平台上,女性车主的比例只有5%,乘客中的女性却超半数,显然这种建议枉顾效率与公平,只会让女性打车越来越难。另外,要知道的是,国家并没有明确的网约车服务安全标准,滴滴顺风车的这些功能等于自我加压、自建标准,而且是远超其他出行工具的安全标准。譬如就出租车来说,你作为乘客受到侵害了,你需要提供车牌号、侵害人的姓名与单位、发票及其他明显特征等等材料,运营商只用30天内答复你结果即可。
标准就是保护线,责权与惩罚清晰,但目前舆论重压之下,滴滴需要承担的是追求无止境的安全。你需要的及时反馈、及时救护,整改了的滴滴顺风车能做到,也必须做到。这是99.999%安全保障的一部分,还是老问题,那永远够不到的0.001%呢?神州大地,不可能人人是尧舜,西方的思想中对人性原罪的反思更是彻底。滴滴顺风车的226项功能,它可能铸就了世界出行领域最牢固的安全堡垒,但「人性」是更大的黑洞,那是不能被捕捉的幽暗。当我们把「男性如何不威胁女性」这个命题摆到滴滴面前,我们等于视其为宗教。它能做的是一艘带你突破空间限制的方舟,它能做的是撒旦出现时,亮出明晃晃的绳索。
最后一点重要的提醒:你一定要设置「紧急联系人」(不要是情侣,因为很容易分手,就不管你了),也要提醒你的亲友设置。
思考题:你认为滴滴顺风车还应该加上什么安全功能?你认为有百分百的安全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