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车往往会类比成人,就像运动之前要热身,以防受伤一样,很多人在开车前都会有热车的习惯。尤其是冬天时候,为了让汽车达到最佳的工况,通常点着火后都会在车上坐上几分钟再起步,不然总感觉心里有些忐忑。
但这些总规是经验之谈,为什么要热车?不热车会有什么坏处?这些原理很多人并不知晓。下面,我们为这几个问题一一作出解答,看下冬天热车到底有没有必要。
热车的由来?
在过去十几年间,民间都流传着开车先热车的说法,这种说法并不是空口无凭的。在早年的车辆中,普遍都不是使用直喷和电喷的喷油方式,而是通过化油器将油和气混合,将雾化的汽油送入气缸,进而驱动发动机运转。
而化油器有一个最佳工作温度区间,如果没有达到正常温度,供油系统就无法正常工作,会出现怠速不稳或者熄火的情况。所以往往需要原地热车一段时间再开走,这也是“热车”这一概念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如今的车型需要热车吗?
答案是不需要的!化油器时代早已结束,如今除了在摩托车上还普遍使用化油器外,汽车上基本都采用直喷和电喷两种喷油控制方式,已经没有化油器这个部件了。因此,现在的车型只需发动机的机油压力建立了,水箱水温达到温度了,就可以挂挡走人,这一过程基本不用刻意等待。
热车是为了让怠速降下来
发动机在水温过低时会提高喷油量,让水温更快升高,这也就是刚启动车子时,怠速会较高的原因。后面,随着水温慢慢升高,转速会逐渐回落的现象,这一现象中转速与水温是成反比的。二是为了让三元催化剂快速达到最佳工作温度,以改善排放。
但这暖机过程通常都在30秒以内,与平时开车起步的时间相差无几,像过去那样需要几分钟的怠速热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此外,即使没有热车,汽车立即起步后通过低速滑行,可以使水温和三元催化剂更快提升到最佳工况。
热车是为了让机油充分流动?
虽然化油器时代已经结束,但还是有不少人认为,热车是为了让机油充分流动,覆盖到发动机每个零件上。事实上,机油流动并不是靠发动机的运转带来的自然流动,而是靠机油泵强制地压送到发动机各零件的运动表面上。
机油循环一周需要的时间不过几秒,着车之后3秒左右,机油就会覆盖50%的零件。10秒之后在全部部件上形成油膜,至此机油压力已经建立,所以完全不需要长时间热车。
长期怠速热车的危害
1、产生积碳;怠速时间长,发动机达到正常温度的时间也就变长,汽油被喷到气门背面后蒸发的速度就慢,积碳也由此而生。此外,怠速状态下进入发动机的空气流量也就小,这样对积碳的冲刷作用变得也很弱,会促进积碳的沉积。
2、腐蚀汽缸壁;冬天低温下怠速,汽油雾化会不良,再加上发动机为了维持转速的平稳,会加大喷油量,而多余的一部分汽油会附着在汽缸内壁上,而汽油是一种高效的溶剂,会清洗掉缸壁上的机油,导致活塞和汽缸之间的润滑变差。
3、怠速尾气污染大;原地怠速状态下空气流量比较低,空燃比比较小,导致燃油浓度较高,自然无法充分燃烧。并且,如果没注意开了外循环的话,在停车库等比较密闭的空间会把一氧化碳吸入车内,严重时可导致中毒。
极端情况下需要热车
不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热车在某些情况下还是有用的。比如在零下35℃以下的气候时,机油的流动性已经收到低温的影响了,目前市面上常见的0W机油,低温粘度都标定在零下35~5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热车让机油和水温充分“热身”。
其实冬天需不需要热车这一话题,在大多数车辆的用车手册上都写的很清楚了。总而言之,在绝大多数地区,在启动车辆后,等上个2、30秒的功夫就可以直接走人。虽然不需要原地热车,但也要避免猛踩油门,建议起步后先以20km/h至40km/h的速度行驶1km -2km,使车辆达到最佳的行驶工况。
热的不是车,是身体
同意的,点赞